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三章 最美风情(4 / 7)

加入书签

布为“拯救戈壁熊年”,同时为它们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

乌布苏盆地风景

乌布苏湖拥有典型的大陆和咸水湖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及湖水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从雪原、雪山到沙漠,乌布苏湖几乎环绕了中亚所有的生态类型,是生态系统和大陆气候的唯一集合,因此被选为了解地球大气、生物、地质和水文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其影响的研究地之一。

◎野生动物的庇护所

乌布苏盆地位于乌布苏湖北端,是所有中亚内陆盆地中最北的一个,由乌布苏湖及其海岸线、图根山脉、塔噶恩苏乌特山和两块沙漠地带组成。被冰川和冰雪覆盖的图根山脉紧紧依连着冻原、森林和草原,每到夏季,便有许多高山溪流流向乌布苏湖和其他湖泊,既形成了美丽壮观的景象,又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虽然盆地周围上千年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和游牧,但是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地域性植物种类繁多,而且沙漠、山脉、苔原、冰川一应俱全,非常适合野生动物和鸟类生存。在那里生活的动物,代表着东欧亚大陆最重要的生物群落。

盆地西端的高山是濒危动物雪豹、盘羊和亚洲野山羊的重要避难所,乌布苏湖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则是沙鼠、跳鼠、臭鼬等一些沙漠动物生活的天堂,出没于盆地的哺乳动物有狼、红狐、雪豹、猞猁、西伯利亚海豹、野猪、麝、麋、獐和蒙古黑尾巴小羚羊等。

◎观鸟胜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乌布苏湖拥有非常极端的气候,夏天最高气温可达47c,冬天最低气温可达-58c。也许正是因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这里才成为170多种雀鸟和40多种哺乳动物的胜地。

乌布苏湖的湖水咸度是海水的5倍,湖内基本不见食用鱼的踪影。由于没有出水渠道,湖岸大都是准湿地,再加上密密麻麻的蚊子,就连小路都说不准何时变成沼泽和沙地,因此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到那里旅游。只有意志最坚定的观鸟者,才会愿意长时间待在湖畔周围,执着地寻觅鸟类的踪迹,记录着珍贵的影象资料。

乌布苏湖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拥有种类丰富的鸟群,同时也为南飞的西伯利亚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据鸟类学家记载的资料表明,乌布苏湖的周围已经发现过220多种鸟类,包括黑鹳、欧亚琵鹭、天鹅、条鹅、鹗和白尾巴鹰,以及从中国南部海岸千里迢迢前来过夏的红嘴鸥。不过,一般只有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才会对这些珍稀鸟类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乌布苏湖栖息的天鹅

阙特勤碑

民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土耳其馆展出了一件奇特的石碑仿制品,这件仿制品参照的是蒙古国境内出土的《阙特勤碑》。《阙特勤碑》是现今保存较好、字数最多的突厥文碑铭文献之一,历来被中国视为民族友好的一个历史见证。

◎那一段历史

中国进入大唐王朝,游牧民族突厥人正活跃在蒙古高原。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大为改善,第二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毗伽可汗把唐玄宗尊为父王,并积极推动突厥与唐朝展开长时间的贸易活动。

当时,突厥人在漠北一带竖起了多座石碑用以记功铭业,其中有两座比较重要的石碑,即《阙特勤碑》与《毗伽可汗碑》。根据史料记载,可以知道“阙”是指人名,“特勤”是指突厥贵族子弟的称号,碑文里提及的阙特勤和毗伽可汗是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两位亲兄弟。

731年,毗伽可汗的弟弟、47岁的阙特勤去世。732年,毗伽可汗为了纪念亡弟,特意立下了一座《阙特勤碑》,另一座与他有关的《毗伽可汗碑》与这面石碑相距仅有1千米远。两兄弟死后不久,第二突厥汗国即因内部瓦解而迅速衰落。仅仅过了十年,回纥成为蒙古草原上的下一个接任者。

◎不同的碑文

1889年,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在哈拉和林遗址的北边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发现了两座石碑。这一发现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经过多次研究与考证,人们最终确认《阙特勤碑》记述着毗伽可汗与弟弟阙特勤的事迹。石碑顶部绘有给婴儿喂奶的母狼图,上方一侧刻有“故阙特勤之碑”楷书汉字,另一侧刻着山羊图案。石碑的一面是唐玄宗亲书的汉文,字体为隶书,14行36字,笔法工整结构端正,其余三面铭刻着66行突厥文。在刚刚发现的时候,《阙特勤碑》立于一块石制龟背上,由于龟背早已破损,人们把它重立于花岗岩基座上。

19世纪末俄国学者在蒙古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的《阙特勤碑》。

《阙特勤碑》上铭刻的两种文字内容有所差异,汉文碑文强调唐朝与突厥的友好关系,而突厥文碑文则以毗伽可汗的口吻叙述了突厥与唐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缅怀阙特勤一生的功绩,同时提醒突厥人保持团结并对外敌保持警惕。在碑文中,突厥称唐朝为“tabgach”(桃花石),即中国之意。此外,突厥文碑文还透露一则信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