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641节(1 / 2)

加入书签

下面还有两个院士参与,是科学院超导实验室的王进南以及东工精密的首席专家杨云和。

虽然已经确定是项目的主要参与人,但王进南、杨云和都有点没信心,他们私下讨论的时候,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我根本没想到,王院士竟然真的申请了项目……”

王进南满脸苦笑说道,“就在半个月前,我还以为工作已经结束了。颗粒性材料的想法很不错,但制造那种精度的材料,怎么想都有些天方夜谭。”

“也不全是吧……”

杨云和道,“我们的论证还是很成功的。如果王院士的理论正确,半拓扑结构能影响到金属的外在表现,就可能制造出那种复杂形态。”

“你们上次是毫米级?”王进南问道。

“对,很复杂。”

杨云和摇头道,“我和其他人设计了很久,有几个工序还是手动完成的,有个底面的切割要求太高,机器没有那种功能。”

“但是,现在原理不一样了。”

他继续说道,“之前制造毫米级材料,就是精密切割、加工,现在和微球制造很类似。”

“微米级也不可能切割制造。”

王进南用力抿抿嘴,“我怎么想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这种技术真能研究出来吗?”

“我也不确定。”

杨云和道,“如果是我……肯定就放弃了,但是,王院士,也许能行吧?那可是王浩……大神!”

他说着都笑了出来。

王进南也跟着笑道,“确实,那可是王浩,反正我们也不是直接负责人,就跟着做研究吧。”

“是啊,尽力就好。”

……

王浩知道很多人没有信心,但他也不想多解释什么。

结果,能说明一切。

如果不能完成研究,说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他只需要其他人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配合就好。

这个项目有好几个大机构参与,需要很多的技术,设备以及人员支持,但实际上,项目的规模、投入,和湮灭力场的研究还是存在差距的,毕竟就只是一项材料制造技术而已。

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分配工作,让参与机构进行各类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去讨论,一步步的完善技术内容。

中途。

王浩还打算跑一趟f射线实验基地,只是才刚准备出发就被劝阻了。

廖建国、徐老师,再包括其他几个领导,都打电话过来劝他不要去f射线实验基地。

“太危险了!”

“只是一次实验,不用你特别跑一趟!”

“一切都准备好了。”

“放心吧!”

他们都来劝阻自然是有原因的。

f射线实验基地进行的是,装置内部微型核反应实验,也就是在f射线实验装置内的反重力场中心,放置了一个微型的核反应堆。

开启反重力场发生装置、外部螺旋磁场发生装置后,内部放置的微型核反应堆就会被启动,会持续不断从内部供给高热源,以此来支持激发出高强度、可持续的f射线。

这个实验已经准备很久,装置制造的也比较完善。

核反应堆处在装置上部分的力场地带,外层被螺旋磁场发生装置包围,下方是厚厚的隔热层,反重力发生装置都处在下方受到保护,并有完善的冷却体系持续运转支持。

现在和最初的设计有了不同,因为制造出毫米级颗粒性材料,下方的反重力设备已经得到更换。

金属材料拥有远高于高压混合材料的安全、稳定性。

f射线实验团队也有了更多的信心,他们按照计划一步步的启动设备,和预期一样的完成了点火。

点火,只是实验的开始。

这个实验持续时间最低一个月,他们需要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持续一个月以后,才会考虑激发释放f射线。

当设备稳定运行一整天,好多人才轻呼了一口气。

实验团队的压力太大了。

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廖建国,作为f射线实验团队的负责人,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f射线发生设备里进行核反应。

想想,都很疯狂!

在点火完成后的24个小时内,廖建国都一直盯着电脑屏幕,随时查看上报的数据,总是担心会随时出现问题。

微型核反应堆,也是核反应,也具有强烈的放射性。

如果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设备不止是暂停那么简单,还会被就地爆破、掩埋、销毁。

到时候,一切又要从头再来。

相比廖建国的紧张,汤建军则是非常的激动,因为他看到了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希望。

如果把微型核反应堆换成核聚变反应堆,设备还能一直稳定的运行,就可以说实现了可控核聚变。

当然,那只是想象。

核聚变反应的强度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