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410节(1 / 2)

加入书签

所以王龁自请上战场,并且在出发前就写好了遗嘱,安抚好了家人。

如果运气好,他是想死在先登上。

先登,即攻城时第一批上城门的人。

在攻城战中,先登功劳居首位,危险也居首位。执行先登的人,都做好了富贵死里求的准备。

王龁不求富贵,他只是求一个死得壮烈而已。

不仅蒙骜心知肚明,所有秦军将领都知道。

蒙骜本来以为给王龁一个先登之功轻轻松松,没想到被善无城拦了下来。

他不得不感慨,武成君和信陵君不愧是当世豪杰。他们为雁门郡留下的余泽,真是一块硬骨头。

但蒙骜心里是不惧的。

如果武成君和信陵君还在雁门郡,他就只有请求秦王先用一用离间计了。

现在,没有武成君和信陵君的雁门郡只是一个坚固一点的空壳子,只是难啃了一点。

蒙骜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兵器精良,虽与雁门郡的赵军消耗了一阵,仍旧层层推进,一步一步逼近善无城。

秦军在善无城以南的管涔山脚下安营扎寨,与赵军暂时对峙,消耗赵军的粮草,围城打援。

蒙骜做这个决定,是因为韩王突兀驱车找廉颇投降,廉颇让副将司马靳领兵支援蒙骜。

秦王子楚知道廉颇不愿意攻打赵国,所以让廉颇押送韩王回咸阳,军队交给司马靳带领,听从蒙骜调配。

就算雁门郡的壳子再坚固,待蒙骜和司马靳两路军队合流之后,围都能把善无城围死。

赵王自继位后多次与燕国动兵,国内兵源不充足,雁门郡也被抽调了不少青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赵国拼消耗拼不过秦国。

有识之士看着赵国和秦国对峙的场景,不知道为何想到了长平一战。

廉颇回咸阳时往东边望了一眼,心里也想到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自己层层败退但层层退守,逼得秦军与自己对峙拼消耗,全看谁先撑不住。

现在雁门郡也是如此。

只是当初长平之战中,秦军是孤军深入,打下来的野王、上党一地还未消化,运输线十分长,又已经经历了几年战争。

而长平就在赵国,背后是赵国大片腹地,无论是运粮还是兵源补充都较为轻松。

廉颇若与秦军硬拖,秦军只能退兵。

所以秦国才会一边使用离间计让赵括代他,一边悄悄让白起赶来,连秦王都亲自来到了长平。

那时秦国打仗就像是走在悬崖边上,每次都是拼极限。

但现在已经不同了。

大不相同了。

廉颇收回视线。

邯郸城内的赵国卿大夫们也有了长平之战的既视感。

赵王还什么都没做,就有卿大夫谏言,让赵王可千万别派什么年轻将领替代老将庞煖,就像是先王当初用赵括替代廉颇一样。

与秦国作战,还是老将最可靠。

按理说,有长平之战前车之鉴,赵王又得到了提前提醒,肯定不会插手善无城的将领更换。

但他们都不明白赵王这性格,正是听不进忠言逆耳的时候。

郭开很了解赵王偃。

赵王偃在还是公子的时候,见到朱襄一个庶民居然让他君父灰头土脸,就深恨朱襄。

赵王偃认为廉颇和李牧被赵国送给秦国之后,他们应该自杀。

当信陵君和春申君自杀时,赵王偃就私下对大臣说,这样的臣子才是好的臣子,廉颇和李牧这种人是奸邪小人。

他还骂蔺相如也是奸邪小人。

先王对蔺相如那么好,蔺相如养出朱襄这样祸害赵国之人,先王都没有训斥蔺相如。

蔺相如却让他的儿子蔺贽去秦国为相,实在是不当人臣。

赵王偃甚至想要抓捕蔺家还在赵国的族人,还动了挖蔺相如的墓的心思。

还好赵国卿大夫都不听他的。

各国士人频繁在六国间流动做官,若是因一人在外国做官而杀掉他所有的族人,那赵国的士人都要逃离赵国。

更何况蔺相如对赵国只有功劳没有过错,怎么能做掘墓之事。

本来赵孝成王在蔺相如、朱襄、廉颇和李牧一事上,就是昏君逼走贤臣。赵孝成王都已经反省了很多次,你这个当儿子的居然还要继续给赵孝成王抹黑?

就算是顺着赵王偃的郭开等人都劝赵王偃收手。

蔺贽是秦国丞相,秦王子楚的好友。

秦昭襄王为了给应侯范雎出口气,又是出兵,又是扣留别国封君。

秦王子楚现在有横扫六合之势,比秦昭襄王当年更强盛。你敢挖蔺相如的墓,秦国大军明日就朝着邯郸奔来。

赵王偃惧怕秦国,这才打消了主意。

不过蔺家人也心寒了。

他们全部辞官,留在祖地观望。一旦形势不对,他们就准备把蔺氏先祖的墓迁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