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299节(1 / 3)

加入书签

像驿站这样牵涉很广的事物要改变了,许多事情其实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只不过尚未正式改变。

翰林院参与编订简体字的《嘉靖字典》,京城一些士绅也谈论了颇久。

唐顺之这样明年会试的热门举人、潜力股,更是早已凭借监生的便利认识了其中一个翰林学士。

再者说了,如今礼部的张子麟对他颇为赏识,唐顺之还未高中出仕,其实已经在京城小小扬名了。

那《嘉靖字典》,他其实有一册手抄稿,已经熟悉了不少字的新写法。

现在,他很想第一时间看看这一份新出的报纸。

知道了方三虎在等人签收,唐顺之便开口说道:“徐典簿去宫中内书堂进修了,每日都要到夜前五点……哦不,寅时才回来,你只怕要等很久。”

果然,这个时候门房回来了:“徐典簿不在,你明日卯时以前再送来吧。”

方三虎顿时着急,那回去了岂不是要挨训?

“我代徐典簿签了吧。只是他们送到国子监的,署了名以示收到便可,而后送到徐典簿公厅里便可。”

唐顺之开口,那门房自然认得他这个国子监里明年高中呼声很高的监生。

他想着只要有人担干系,何必得罪他?

“有唐老爷签收,自然可以。”

费了这一番周折,方三虎终于把要送到国子监的十份《明报》送了出去,对着唐顺之称谢不已后,欢喜地收好签了字的派单往下一个地方赶去了。

而在国子监的门房里,唐顺之又说道:“徐典簿还没回来,我在这里先看看。数目不少,你也没干系,可好?”

“自然,自然!您老是文曲星下凡,小的巴不得能多与您老亲近亲近,带些才气回去熏熏我那不成器的小儿子。”门房满脸是笑,“唐老爷,小的给您沏一壶茶?”

“那可不敢当。”唐顺之只是笑着,知道他仍旧会沏来一壶茶,而且不会差。

取了一份《明报》之后,唐顺之首先就微微张了张嘴。

……这报纸上的文章,为何却是先从左往右、再从上往下读?

很显眼,毕竟明报二字最大,它所处的位置就不是右上角,而是左上角。

其他的标题也同样如此,不是竖排,而是从左至右横排。

唐顺之琢磨了一下,感觉这里面只怕也有一些深意……暂时想不通,他就先继续强扭着习惯看下去。

而后嘴巴越张越大。

国子监“订购”的这十份报纸,除了主管的官员们会看,也会允许监生们传阅、抄阅的。

唐顺之的第一反应很简单:大明真是要彻底变了。

当此之时,在西北边镇呆了四年的杨一清刚刚回到京城里,他现在被安排暂时住在了会同馆南馆里。

刘瑜亲自陪同:“按官吏待遇法,奉命外差的旅宿吏部都已经跟通译局签好了协议,制台在此处署个名便可。”

杨一清呆呆地看着他。

刘瑜也有点尴尬:“通译局只能严格执行招待标准。当然,超出部分,我亲自来安排。仰慕制台已久,今日还请制台赏光,由我做个东道。”

“……既然如此,自然是我自己掏腰包。”杨一清也尴尬地笑了笑,“离京日久,诚意伯谈什么赏光?我也有意多向刘驿总多请教京中近况。是这样称呼吧?”

“如今大家确实是这样称呼。”刘瑜伸手,“请。若说京中近况,我便先用这《明报》为纲,先与制台说一说?”

“有劳了。”

杨一清对于大方向自然是一直收到京里消息的,他毕竟还有参策身份。

但是细节嘛……他也很吃惊:“这《明报》,为何是这种体例?”

到了夜里,京城的有心人们和随后才知道消息的,全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第一份官报,不说文字已经是这样了,排版上为什么也是新的体例?

但这个问题在报纸上传递出来的信息量面前,完全不值一提,往往只被亲眼看过的人作为最先讨论的话题。

过目不忘的唐顺之已经来到了他和朋友们聚饮的酒楼,一一说了自己读到的内容。

收获的,是一张张目瞪口呆的脸。

一纸激起千层浪

“品衔、恩衔、功衔、爵衔?”

面对同窗的疑问,唐顺之凝重点头:“品衔自然简单,有官身便有品衔,凡正从共十八品。恩衔乃原先虚衔,然则文官自奉训大夫至光禄大夫,凡十八阶;武官则自忠显校尉至龙虎将军,凡二十阶。以后,恩衔只另有一份俸禄。只是恩衔不仅限于文武官,还有十八品乡贤,无有官身仍可得授。”

“……何谓十八品乡贤?”

“曰勤业郎、齐家郎、安乡郎、佐县郎、参府郎、郡望郎,各上中下三品。这乡贤首先便是官府造册,路引尽予其便。自下品佐县郎而始,有一份恩俸,有赐服,可列席县、府、省三级乡贤院,推举正陪二人参预每三年一次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