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806节(2 / 3)

加入书签

其中比较麻烦的是山西的铁轨是窄轨其它地方是宽轨,因此在运城时还要进行一交卸货装货把设备转移到窄轨火车上。

据说这情况在汉斯进攻毛熊时也同样存在……毛熊的铁轨宽度与汉斯的不一样,毛熊用的是1524的宽轨,而汉斯用的则是1435的标准轨。

这给汉斯在进攻毛熊时造成了许多麻烦:装备和补给一运进毛熊地区就要换车。

因此王学新也不打算更换铁轨,一方面是因为没那么多钱,另一方面是在战争时期留着这个不方便有时还会是好处……比如鬼子就很难进攻山西,将来顽军也是如此。

运输方面还是其次,一向拖拉的毛熊这次的动作会这么快,更重要的原因是毛熊希望快点得到炮侦雷达……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炮侦雷达很可能就是能左右天平向谁倾斜的最后一点重量,毛熊不急不行。

让王学新庆幸的是,毛熊生产坦克炮炮管的工艺的确是“筒紧身管”。

这消息也让研究所一众人高声欢呼。

因为只要有这个工艺就几乎可以肯定能生产出100滑膛炮。

于是研究所就不再迟疑了,马上就将还在理论辩证上滑膛炮及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设计和生产提上日程。

不过当然,有王学新提供的数据,其生产和定型时间都不会长,甚至性能还不会差。

这时王学新就必须得考虑100滑膛炮使用方面的问题了。

这倒不是说100滑本身有什么问题,虽然华夏的69式坦克在使用100滑时的确出现过问题……100滑由于性能还不如59的100线,就连穿甲弹也是如此,甚至还发生过把100滑重新改为100线的情况。

但这不是100滑的错,而是当时华夏的生产情况普遍不行的原因。

69式坦克研发、定型正是华夏动乱时期,各种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十分严重。

比如红外大灯只开了几次就坏了而且还没有零件更换。

又比如纸面上数据是夜视距离800到1000米,实际上只能看到500米。

再比如双稳效果不理想偏移量很大,有时使用双稳还不如手控操作。

……

火炮上的问题就更多了,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对材料的要求很高,质量不过关就直接导致其强度不够。

这是什么结果就不用多说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能力相当一部份是依靠其长杆的强度堆出来的,强度不够要么折断要么弯曲,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穿甲效果。

反而是59中,因为它的100线膛炮及炮弹是之前就定型量产的相对成熟,结果其穿甲能力反过来比100滑膛炮还强。

这在理论上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就另当别论了。

此时八路军的生产不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战争状态下的生产质量可不是开玩笑的,如果有谁敢在这方面玩忽职守造成严重的后果,肯定要一查到底并从重从严处理。

王学新担心的是滑膛炮的精度问题。

用线膛炮的一个好处就是其精度不会变,不管打的是榴弹还是穿甲弹都是弹丸经过膛线作用在空中旋转着飞向目标。

这对炮手的要求就小了,因为他只要掌握或习惯一种弹道的射击就足够。

滑膛炮就不一样了。

它的榴弹是受空气阻力较大且在空中无法保持稳定状态飞行的锥形弹。

穿甲弹则是受空气阻力小可以在空中保持稳定状态射程远得多的长杆箭形弹。

这是两种差别很大的炮弹,炮手无法将榴弹的经验、习惯和感觉移植到穿甲弹上。

甚至还可能打惯了榴弹,突然换成穿甲弹时就会把榴弹感觉代入到穿甲弹中。

这在坦克作战中是致命的。

坦克作战首发命中相当重要,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敌人坦克连开火的机会都有,其生存率会大得多。

反之,如果炮手因为榴弹与穿甲弹相差太大而没能把握好诸元丢掉了先机,很可能就只能坐以待毙。

这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呢?

王学新首先想到的就是炮手的训练……只要把炮手练到能在榴弹和穿甲弹之间切换自如,两种感觉能轻易更换,在实战中就不会有问题了。

不过这似乎并不是个好方法。

因为滑膛炮炮手无论训练时间和训练成本都有可能是线膛炮的两倍甚至更多……线膛炮理论上说只需要掌握一种炮弹一种弹道的射击,而滑膛炮却要掌握两种。

其中尤其是穿甲弹,这玩意可是钨合金的脱穿,虽然王学新此时还不知道它的造价但想来也不会低。

用实弹来训练一个炮手得花多少钱?

另一个方法……

王学新想,是不是可以通过提高设备先进程度来提高命中率?

这可能更靠谱。

因为设备的研发只是迟早的事,迟研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