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四章 文明之光(1 / 4)

加入书签

文明之光

作为伊斯兰教的起源地,一切似乎都围绕着《古兰经》这个阿拉伯民族最灿烂的文化中心开始的:奠基者穆罕默德、举世瞩目的麦加朝觐、神圣的克尔白以及严格遵守教规的虔诚国民。伊本·沙特正是在伊斯兰信仰的基础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国立业。沙特阿拉伯在其后世子孙佼佼者的带领下,正以越来越成熟的姿态面对世界各国。

克尔白:神圣的“真主之房”

在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穆斯林心目中,位于麦加城内禁寺正中央的天房克尔白,这座用黑褐色硬石砌成的立方体建筑,再神圣不过了。它不但是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朝向和朝觐中心,也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每年朝觐期间,沙特阿拉伯国王都会率领高级官员和宗教领袖,举行洗涤和更换帷幔仪式,并邀外国穆斯林朝觐团代表参加。

◎由来及建筑特色

“克尔白”一词源于它的建筑形态,是一座美丽的立方体建筑物,高15米,南北长13米,东西宽10米,正门位于它的东墙面,距地面约2米。底部基石为雪花石,四周墙基及殿内地面均用大理石材料。殿内有3根沉香巨柱支撑房顶,每根周长约为15米,半径约09米。柱础呈方形,雕刻精美;每两根木柱间悬浮着一根横木。天花板和四壁挂满暗红色的丝绸帷幕,上面用银线和金线绣着各种经文。殿内还有9块刻有艺术体经文的大理石,其中8块用三一体书写,另一块用波斯体书写。墙面刻有经文的彩色大理石则是采用紧密相连的立体库法体书写。

绘有克尔白的麦加城平面图瓷砖

克尔白的四角根据各自所处方向,分别称为伊拉克角(东北角)、沙姆角(西北角)、也门角(西南角)、黑色角即东南角(因放置黑石而得名)。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克尔白巡礼天房是从东南角开始的,然后依次是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

◎神圣的金门

天房克尔白的门原为木制,后改金造,设在克尔白墙东北面,离地25米,门高306米,宽168米,对开两扇门,深入墙内约05米(即门框深度)。分外门与内门,内门亦称“讨白门”(意即忏悔门),略小于外门,内外门装饰是一样的。

金门用270千克纯金打造而成,外门与门框上装饰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并刻有《古兰经》文和真主安拉的尊称。金门上有两个桃形金门环,其下两个门鼻,金锁杆穿过其中。门扇四边雕铸的花饰是沙特阿拉伯伊斯兰传统的浮雕花边,绚丽多彩,技艺精湛。

金门的锁和钥匙,历来是由哈里发或国王亲自掌管,以便在节日或整修期间打开。凡承担掌管天房圣职的,必须负责对天房进行监护,为朝觐者提供服务,对其他伊斯兰和穆斯林事务进行管理。因此,不同时期的锁和钥匙始终与哈里发或国王的继承权紧紧相连。

◎克尔白黑石

黑石,微红泛褐色,直径约30厘米,呈光滑不规则的椭圆形,外由银箍箍着,被放置在克尔白左侧的东南角上,距巡礼广场地面11米以上,紧贴着克尔白的外墙。同时,它也处于巡礼天房的起始点、克尔白最为重要的东南角。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众到麦加克尔白举行辞朝朝觐时,曾巡游了天房并且抚摸和亲吻了黑石。黑石后来被穆斯林视为“神圣之石”,抚摸和亲吻黑石也为世界穆斯林朝觐所遵行。

◎伊斯玛依石墙

伊斯玛依石墙是指克尔白外部西北面的一环半圆形的大理石石造物,阿拉伯语称为“哈提姆”,意为“不完整的石墙或残壁禁地”,没有与克尔白直接相连。墙是由空心的球形石头砌成,从内壁到克尔白北侧外墙的距离是84米。这环建物曾经是克尔白的一部分,在宗教惯例中,在石墙以内巡礼是被禁止的,所以穆斯林在巡游克尔白时不进入其环形空间内。

◎克尔白罩幕

在天房克尔白上面,整年覆盖着黑色的锦幔。这是一件整体结构的外罩,高14米,每面宽47米,纯手工制造,基本用料需670千克的白色真丝,经过染色加工,配以150千克的纯金和纯银丝线。下端用钢环固定在石殿底座上。全部幕罩分为五片,四面墙壁各一片,门帘一片,均有内衬。幕罩的顶部有一条95厘米的宽带,上用金银线刺绣《古兰经》经文。

罩幕在每年朝觐月开始时以新换旧,由埃及预先制好,然后在每年的朝觐前(伊斯兰教历11月25日~28日)由专门的“麦哈米勒”(即骆驼牵拉的轿车)运往麦加。旧罩幕会在朝觐时取下,先换上与朝觐者戒衣颜色相同的白幔,以示受戒,新制的黑罩幕布会在朝觐活动结束后换上。换下的旧罩幕则会被分成很多小片,分发给朝觐者。

王国的创始人伊本·沙特

为了笼络各个部落,统一国家,他先后娶了300多个新娘,结果他后世的160多个子孙造就了今天世界上最庞大的王室,仅男性成员就5000多名,广泛分布在国家的各个重要部门。他,就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创始人伊本·沙特,一个瓦哈比派现代国家的开拓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