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484节(2 / 3)

加入书签

了起来。

“明日调集十万石粮食,由魏知友率领三千人马护送,由丁启睿征调丁壮两万人,为我运至榆林。”

“这……这……”张顺话音刚落,众人不由面面相觑。

而吕维祺几乎欲哭无泪,自己好容易征调了二十万石粮食,你这一张口就给我用去了一半。

而王世钦一愣之后,不由猛然扑倒在地,声泪俱下道:“舜王仁义,我替榆林数十万百姓感谢舜王活命之恩!”

快刀斩乱麻

施恩要自薄而厚,施威要自严而宽。

如今身居高位的张顺自然懂得这般道理,故而恩威并用敲打了自己老丈人王世钦一番,好让他去“劝说”榆林将门。

当然,张顺之所以有如此自信。

那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地方,榆林籍将领虽然也不是什么好鸟。

但是其主要问题都在贪污、吃空饷和占用军用物资几个方面,屯田问题也只涉及榆林卫一处地方。

所以张顺便拿发放粮食和“既往不咎”,两个条件交换诸将门同意重新清点核查人马军械等数。

而清点核查人马军械等数,这事儿又并非义军独创。

实际上大明朝自己也曾多次派遣督抚前去点验核查,并无甚出奇之处,所以这一点对榆林将门来说,倒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

“崇祯元年,陕西大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二年,大旱,延安府饿殍载道。”

“崇祯三年,秦地大荒,流贼继起,死亡殆半,而延安、庆、平尤甚。”

“崇祯四年,延属大荒数载,延安斗米五钱,四上枕藉。延、庆两府幅员千里,无地不饥荒,无人不穷苦。”

“崇祯五年,延庆一带灾害并集,千里不炊,几成旷土。”

“崇祯七年,榆林去岁大旱,今春不雨,斗米七钱。”

“崇祯八年,延安岁饥,斗米八钱,掘草根树皮为食。”

也就是说除了崇祯六年未有上报以外,延绥之地无岁不饥,无处不荒。

“斗米八钱”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一石米麦价值八两白银。

表面上张顺开出的价码是大明的一半,实际上开出的价码是大明的整整四倍。

也难怪老丈人王世钦闻言不由欣喜若狂,直接不管辈分高低就给张顺磕起了响头。

张顺见状也吓了一跳,连忙亲手将老丈人扶了起来。

只是王世钦虽然一大把年纪了,却顾不得脑袋青紫了一块,犹自兴奋的不能自已。

“不行了,我得缓一缓!”王世钦一副心脏病发作的模样,自顾寻了把椅子,在张顺扶持下,好容易坐了下来。

整个人手舞足蹈,一副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模样。

哪怕张顺这时候让他倒过来喊爹叫娘,估计他都不会有半分迟疑。

“舜王,开高了!”洪承畴见状,不由低声提醒道。

废话,我能不能知道价码开高了吗?

张顺白了他一眼,心疼之余,忍不住想了想先前看到的一连串延绥镇灾情报告,又觉得自己太过冷血了。

从天启七年开始,延绥镇旱灾整整持续了八年。

居然没有被饿死完,就算当地百姓的生命力坚韧。

更何况一石米麦不过一百二十斤,一年所出差不多足够一户四口之家食用,某种程度上算是张顺的以饷代赈之策。

好容易等到老丈人王世钦平复了兴奋的心情,张顺不由继续道:“即刻调任征北将军卢象升镇守延绥,主持清点核查延绥镇人马军械等数,按额发放粮饷,并编造成册上报。”

“命昭德将军张凤仪为延绥总兵,负责延绥镇军务防备之事。”

“着丁启睿为延安知府,魏知友为延安总兵,两人处理完毕军粮运输之事,就地驻守延安,负责征收夏粮,处理灾情,剿灭盗贼等事,不得有误。”

丁启睿闻言一愣,不由大喜过望,连忙拜谢了张顺。

别看他先后担任过太原知府、山东按察使、右参政和宁夏河西兵备道等职,哪怕即刻升任巡抚,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也完全足够了。

但是若从义军角度来看,张顺手底下也不过实际掌控河南府、南阳府、西安府和汝州这三府一州之地。

其军政首脑皆是嫡系出身,那丁启睿哪里不明白张顺对自己的看重?

“着昭武将军曹文诏镇守宁夏,以郑崇俭为军师。”

“着镇西将军陈长梃镇守固原,一切军政大小事务,有先斩后奏之权!”

“着李自成率领五千兵马驻守庆阳府,着张天琳率领五千兵马驻守凤翔府,着张应昌驻守临洮,继续担任临洮总兵。”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