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节(2 / 2)
“让吴会豪强撤回会稽,先休整一年。”李跃没指望一次就推平林邑国。
这一战只是试试水,既然将他们赶回日南郡,战略意图已经达到。
从南面传回的战报看,吴会豪强的进兵策略原本就有很大问题。
只注重陆路,跟占据地利的林邑人一城一地的打,能将他们赶出交趾,已经说明豪强们武德充沛了。
“此战豪强们损失不小,朝廷应该有所表示,否则下一次出兵,豪强们不会尽全力。”王猛提醒道。
“他们不是已经得了数万俘虏,还想要什么?”桓冲对吴会豪强仇恨不减。
“毕竟是为大梁征战,朝廷的确应该抚恤,另外,府库的装备、战马都可以赏赐一些。”只要为国,李跃一向不会小气。
不过这些东西似乎无法激励吴会豪强再次南下。
李跃踱了几步,大梁控制的疆域已经足够大了,未来的精力一定会放在漠北、西域、海上,林邑国即便打下来,也难以维持长久统治。
统治也需要极高的成本和代价。
西汉拿下凉州,凿通西域,东西两汉,西域与凉州的叛乱就一直没停过,两汉实际控制西域也就五十余年,汉羌之战打了百余年,耗干了东汉。
对一个大国而言,应该有战略方向,未来大梁两条腿,一条向西域,一条向海洋。
南面这些荒芜之地,不妨赏给自家人。
豪强对土地的执念深入骨髓,与其在华夏内卷,不如鼓励他们出去。
林邑国的南面,还有更广阔富饶的土地。
“再给吴会豪强一道诏令,大梁只要日南郡,日南郡以南的土地,任他们自取之,攻占一县,为县令,封县侯,攻占一郡,为太守,封郡侯,攻占一国,为郡公,世袭罔替!”
这个想法在李跃脑海中酝酿很久。
大梁、豪强皆大欢喜。
古今中外土地兼并,一向是王朝的癌症和宿命,不是李跃个人能扭转的,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
李跃想做大做强,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想,豪强想,士族也想,百姓想,普通士卒也想。
就像华夏,最初不过黄河上游的一个部落,最终占据整个东方大地。
周朝势力范围局限在黄河中上游,一分封,秦国开拓西地,燕国攻取辽东,赵国夺下云代……
李家不可能霸占一切。
“陛下此举,只怕后患无穷……”王猛拱手道。
“后患肯定会有,但利在当下,功在千秋,而且现在只是让吴会豪强试试水,不给人家真东西,人家凭什么下死力攻打林邑?”李跃花那么大的精力发展海航,就是为了从海上走出去。
林邑是个国家,不是内部的某场叛乱。
隋炀帝发动数万大军攻打林邑,虽然灭了他们,自身伤亡极大。
李跃这是吸取教训。
“即便要分封,将来也可封一宗室,陛下子孙繁盛,皆有才干。”桓冲拱手道。
“朕早就想到了,将来会给他们寻到落脚之地。”
将一片蛮荒之地封给他们没有意义,总不能从中原迁徙百姓调遣大军过去吧?
而豪强手上有钱有粮,有农夫也有部曲,还家学渊源,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最好的开拓者。
历史经验早已证明,自上而下的东西,大多不长久,而自下而上的东西,有旺盛的生命力。
晚唐时期,播州土酋联合南诏叛乱,唐廷深陷王仙芝、黄巢叛乱之中,无力西征,遂允许地方团练前去平乱,太原杨端领向、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九姓子弟入播平叛。
播州杨氏延续了七百多年。
吴会豪强若能占据林邑七百年,当地早就汉化了。
反之,吴会豪强留在国内,有朝一日,肯定会跟大梁反目成仇。
李跃绝不会允许豪强割据吴会,成为国中之国。
“此举的确有利华夏,然则自古安土重迁,吴会豪强未必愿意南下蛮荒之地。”王猛抛出另一个问题。
豪强们在吴会盘踞了几百年,家大业大,南下林邑,等于发配蛮荒。
他们也不傻,在江东富庶之地养的白白胖胖的,怎会甘心受这份活罪?
“双管齐下,一是对他们宣杨林邑遍地黄金、翡翠,鱼米堆积如山,二是给他们一些压力。”李跃刀山火海都趟过来了,不信对付不了他们。
功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