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节(2 / 3)
办法,牛比较金贵,驴子遍地都是。
弄出之后,李跃拿去征询常炜的意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都督此策乃底定霸业之基也!”常炜叹为观止。
自东汉士族豪强崛起以来,就鲜有直接封赏士卒的。
路都被他们堵死了。
三国乱战,直接从军中杀上来的寥寥无几,也就魏延、丁奉等寥寥数人,绝大多数人要么出身豪强,有自己的部众,要么跟对了大哥。
真正代表底层的是黄巾军。
猛将起于卒伍,宰相始于州牧。
战国时期韩非子便有如此论述。
有时候李跃觉得司马家衰亡和五胡乱华是种必然,问题不断累积,又遇上了不思进取的司马家,也就集中爆发了……
“中原百战之地,无险可守,唯有激励士卒,迎战四方之敌也!”李跃也是被逼的没办法。
没有地利,只能多在人心上下功夫。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历史上从中原崛起势力不在少数。
中原有中原的劣势,但也有其优势。
李跃心中的构想也越来越清晰。
常炜微微一笑,“山河之固在人心不在险,都督此法顺应当前时势!”
这套军功爵制的本质是通过战功将土地重新分配,从根本上打破士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
常炜不反对,李跃又让人送到鲁县和郓城,征询崔瑾和刘启的意见。
崔瑾跟李跃心意相通,让李跃尽快推行。
不过刘启却来信提醒李跃休养生息,不可穷兵黩武,眼下正是积蓄实力的关键时候,此策一下,军中必人心思战,无人安心农桑,劝李跃等到河北大乱时再推行,必能激励士气,以收奇效。
言语颇为中肯。
姜还是老的辣,再好的策略,也需要合适的时机。
“刘公之言老成谋国也!”李跃欣然接纳,暂缓推行。
秋收
忙忙碌碌一个月,丰收超过了周牵的预算,陈留粮库已经堆满,但兖州各地的粮食还在陆陆续续的运来。
周牵又督促青壮修建新粮仓。
“陈留屯田收一百一十五万石,东郡收九十三万石,鲁郡收五十六万石,流民五六月才迁过来,耽误了农时,不然能开垦更多的荒田。”周牵满脸汗水,虽然疲惫,却非常兴奋。
三地加起来约二百六十四万石,这还不算其他郡县上缴的田赋。
预计约有三百五十万左右。
常炜道:“昔者邓艾治淮,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风调雨顺,能岁完五百万石为军资,六七年间,积三千万斛于淮上!”
也就是四万人屯田淮河两岸,一年能收五百余万石粮食!
跟邓艾屯田相比,兖州差了不少。
而且兖州乃传统产粮区,灌溉系统修整一下就能用,一年收三百五十万石粮食,明显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周牵道:“下个月豆菽成熟,预计能收一百三十万,扩张太快,属下略有些手忙脚乱,明年将鲁郡至荥阳的荒田恢复,粮食至少能翻一倍!”
如今要土地有土地,要人有人,只要没有天灾人祸,粮食肯定会增长。
收了这么多粮食,李跃腰杆都硬了起来,不过看周牵消瘦的身形,略有些担忧,“如今我们已经站稳脚跟,前路漫漫,非一朝一夕可成,你定要注意身体,琐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办,过两天我让月姬给熬两釜温补的药。”
“多谢都督。”都相处这么长时间,周牵还是那么谦逊。
州务有刘启、周牵,新增了一个常炜,让李跃能从繁琐的政务中稍稍抽身,将心思花在军务上。
如今黑云军扩充至三万,不过另一个问题也比较棘手。
装备不足,也不够精良。
军中各种装备五花八门,有荥阳郑家供给的,有陈留缴获石斌的,还有从各大战场尸体上扒下来的,多已老旧。
别看梁犊、李农、石闵、石冲动辄十几万大军,实际上真正能战的也就那三四万的精锐,其他人要么二流士卒,要么是征发而来的青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黑云军装备五花八门,也影响军容。
新招募的士卒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别说盔甲。
陈留附近有两座铁坊,一座在荥阳,被郑家控制,石遵夺位后,郑樱桃立为太后,郑家跟着水涨船高,对黑云山没有以前那么亲近。
李跃暂时不想招惹他们。
郑家每月也会送两三百件兵器铁甲来,不过这点东西,远远无法满足黑云军的需求。
≈lt;div style=≈ot;text-align:center;≈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