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第506节(2 / 3)

加入书签

唯一红火的就是原本就很红火的制糖业。

和东南的百姓需要更多的糖一样,在用上了更舒适的棉布,更华丽的丝绸,更方便的火柴,更舒服的肥皂之后,安南的士绅也再也离不开东南的商品。

制糖业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产业,整个产业链条也很短。

只需要土地和种植甘蔗的人,再加上压榨甘蔗汁的简陋机器和熬制糖浆的工坊就行了。

东南商人也带来了精制糖的技术,从种植甘蔗到制造出白糖,整个产业都是留在安南。

不需要任何人去推广,也没有任何人去主导,大大小小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在安南建立起来。

阮潢的家族也开办了好几个甘蔗种植园,开办了几个精制糖的工坊。

通过贸易和商品,中原再一次的将影响力渗透到了安南。

而这一次,东南的影响力和以往完全不同,这些商品几乎牢牢把控住了整个安南。

除了商品之外,原本就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原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安南。

随着东南商人传到安南的,除了商品之外,剩下的就是文化了。

从苏泽开始创作《三梦》开始,以传奇戏剧为主的市民文化在东南崛起。

嘉隆年间,本来就是明代市民文化抬头的时期,在苏泽的推动之下,通俗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

汪道昆的《金瓶梅》在北方明廷和东南都是最畅销的书籍,各种版本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而更新的印刷术和更低成本的造纸术,让出版书籍也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让本来只是作为文人业余爱好的文学创作,变成了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

前《警世报》主编归有光的宅邸门口,有的是书商蹲在门口等着他,重金只求他一篇文章。

要不是苏泽是东南大都督,徐渭是内阁首相,这些书商甚至要蹲在他们门口求文。

而随着识字人口的增加,文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苏泽提倡的“下里巴人”的白话创作风格,已经迅速在东南流行开来。

更多的识字人口,他们阅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他们是苏泽用报纸上的连载文学培养起来的,他们需要的是通俗文学,是白话写的他们能看得懂的故事。

通俗的作品能够印刷更多,卖出的书更多,得到的稿费自然更多。

大量通俗作品被创作出来,而这些作品也被东南的商人带到了安南。

安南的读书人本来在文化上就不如大明,但是阅读这些通俗作品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随着市民文学发展而涌现出来的各种通俗、戏剧,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中原国度。

无论是发生在江南的爱情故事,还是东南读书人笔下的神怪故事,又或者是辛辣讽刺的滑稽剧,原本在文化上和中原牵连甚深的安南,根本无法抵御。

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乎让整个安南的识字阶层都对中原产生了向往之情。

精英阶层开始追求中原的穿着,开始学习汉语汉字,开始使用在中提到的生活用品,开始追求东南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风潮,和东南商品倾销一样相辅相成,形成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倾销。

阮潢不是傻子,这一路上,沈一贯和池弘谟根本不像是出访外国的使团,反而是像是在本国游山玩水的读书人。

他们凭吊和中原有关的名胜古迹,探寻安南每一座城市和汉家的渊源。

阮潢已经明白了东南那位大都督的心思,怕是又要来一次安南征服了。

两位上国使者,在自己这个懂得汉语的安南臣子面前,肆无忌惮的表露这种想法。

阮潢自然明白他们的意思,那就是要让自己去做这个出卖黎朝的人,做一个带路党和安南奸。

阮潢思考再三,终于在使团进入中郡城之前,夜里求见了沈一贯,献上了自己的承诺和效忠。

在北方。

东南的商品和文化不仅仅涌入安南,朝鲜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比起文化层次还不足的安南,朝鲜的读书人更多,而汉化程度也更高。

朝廷的王庭开会都是用汉文汉字的,他们的大臣都是能写一手好字的,他们的奏章打口水仗,引用的都是中原的典籍。

而朝鲜受到的文化冲击,甚至要比安南更大。

新学的书籍,也随着东南商人传入朝鲜。

伪装成渔民的李舜臣从船上下来。

登陆济州岛之后,李舜臣很快就开始了安置流民,准备春耕,并且通过东南的商队,和东南取得了联系。

在知道了李舜臣的离奇遭遇之后,就连苏泽都感觉到了命运的巨大玩笑。

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一起参军?

两人一起落草梁山?

然后又被李成梁驱赶东渡朝鲜,还登陆了济州岛?

如今李舜臣带着一千多梁山好汉,以及一些在济州岛上的土著,又扯出了一片根据地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