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gyshuwu.com

3董卓军掠颍川地孔伷借兵陈国中(3 / 4)

加入书签

兵,出讨关东。

直到现在关东联军的一些人马还没有抵达会师地,更别说在董卓召集这个会议的时候了,如果那时董卓遣军出击,对关东联军定会是个不小的打击。

不过董卓之所以召开这个会议,其实只是为了做做样子罢了,他本意是不想出兵进击的,他在洛阳根基浅,全靠兵威压制朝中,如在此时大举出击,洛阳说不定就会起乱,因而在尚书郑泰的奉承和劝说下,他顺坡下船地吹了几句牛、放了几句狠话,也就罢了。

第四件则是迁都长安。

相比大发兵、讨关东,迁都长安、以暂避关东联军,这才是董卓的真实意图。

董卓是凉州人,久在凉州、并州各地击贼讨逆,三辅他也是待过的,比起在洛阳的毫无根基,长安明显更有利於他,又且长安是前汉故都,山河险阻,拥兵在此,足可俯控山东,便是关东联军再盛,关门一毕,也能将之挡在门外,退一步说,即使万一兵败,也可由此退回凉州。

董卓的这个计划是他自己想到的,也是贾诩、李儒等他的谋士们大力建议的。

便在日前,董卓又召集群臣,说了欲迁都长安的打算,群臣皆不欲,但无敢言之。

荀贞点头说道:“听说了。”

陈群说道:“董贼初至洛阳,举贤荐才,貌似重士,而今原形毕露,竟敢鸩杀弘农王,又议迁都,实人神共愤。”

荀贞说道:“我在路上闻知,说董卓前时欲拜朱公为太仆,然被朱公所拒,此事可有?”

颍川离洛阳不远,消息灵通,荀贞只是风闻了此事,而荀攸等却是详知此事的经过。

荀攸点头应道:“确有此事。”

他顿了顿,把听来的事情经过详细对荀贞道出,说道:“朱公威望素著,董卓忌之,不欲留朱公在河南,遂遣人拜朱公为太仆,欲以为己副,共去长安,而为朱公所辞。朱公直言对董卓的使者说:‘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反给关东联军造成机会,我认为不该这么做’。”

这个“朱公”说的是朱俊,朱俊的兵略虽不及皇甫嵩,可也是本朝名将,威望素高,他现为京畿地区的河南尹,把他留在这里,董卓不太放心,所以遣人拜他为太仆,希望他能当自己的副手,但是,却被朱俊拒绝了。

荀贞问道:“董卓有何反应?”

“没什么反应。”

荀贞心道:“朱俊兵略不足,董卓所忌者只是他的名望,而非其军略,现值董卓欲西迁长安的关头,外有关东联军相逼,为了保证洛阳不在此时生乱,想来纵是为朱俊所拒,董卓也不好威逼过甚,故而他才没有再强求朱俊吧?”

正猜测董卓的心思,荀攸又道:“昨天刚又得了一道消息,说董卓矫诏,征征京兆尹盖君为议郎,征左将军皇甫公为城门校尉。这件事,君侯听说了么?”

“噢?此事我却尚未闻知。”

听得这道消息,荀贞立刻把心思收了回来,忖思片刻,说道:“盖勋、皇甫将军身在三辅,各拥兵马,尤其皇甫将军,帐下三万精卒,屯驻在右扶风,不但兵马强壮,而且军略如神,董卓征他二人入京,这是在为西迁长安开路啊!”问荀攸,“盖勋和皇甫将军可受诏了?”

“董卓的矫诏刚送走不久,应还未到盖君、皇甫将军手上,他俩会不会受诏目前尚未可知。”

荀贞心中叹道:“早在统军击冀州黄巾时皇甫将军就已决意要做汉家的纯臣,前世读书,我也未曾读见有皇甫嵩、盖勋起兵讨董之事,……看来这道诏书,皇甫将军定是会受下的。”

今关东州郡起兵,从北到东南,对洛阳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如果皇甫嵩不受诏,而是和盖勋也联兵共起,在三辅、长安响应袁绍,东西夹击,董卓再强,也只能成为困兽,束手就擒。

只可惜,皇甫嵩却要做汉家的纯臣。

黄巾被很快平定,这是皇甫嵩之功;董卓得以顺利西迁长安,亦是因皇甫嵩。

国家和个人,功过与是非,有时真的很难说清楚。

荀贞不再多说,转开话题,问道:“孔豫州现在何处?”

“在陈国。”

“在陈国作甚?”

“陈国颇有强兵,孔豫州要兵去了。”

陈王刘宠是汉明帝的玄孙,乃是现有的汉家宗室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勇武之人,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中平初,黄巾起,郡县多弃城走,刘宠库藏有强弩数千张,尽数拿出,募集壮士,出军屯驻国都陈县的都亭,以镇国中。陈国人早就听说刘宠善射,不敢反叛,加上陈国相骆俊在国中素有威恩,所以在他两人的文武兼施下,黄巾乱中,陈国竟是独得完全,邻近郡国的百姓很多避难到了这里,归之者十余万众。

刘宠和陈国相骆俊从这十余万人中选取壮勇,编练成了一支颇为强悍的军队。

袁绍起兵,关东响应,身为宗室的刘宠虽没有加入到联军中,但为了保护国中,免受外郡入掠,却也整顿兵马,出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

孔伷虽是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